中國提振下半年經濟應當有所作為
來源:東南網 2012-08-13 編輯:黃水來
(三)下半年還需繃緊糧食安全這根敏感神經 據山東省統計局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山東農業生產勢頭好,夏糧實現豐收且連續十年增產并創歷史最高水平,總產436.0億斤,增長3.6%,為歷史上第二個夏糧高產年。(8月7日中國經濟導報) 與山東類似,全國不少地方近期都相繼“報喜”——夏糧連續十年增。此前的7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達到12995萬噸,比上年增長356萬噸,增長2.8%,夏糧總產量超過1997年12768萬噸的歷史最好水平,特別是冬小麥實現持續9年增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 中國糧食多年增產,國內外質疑聲音不斷。去年年底,農業部提出今年要做到“兩個千方百計”和“兩個努力確保”,“保持糧食產量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是必須努力實現的最重要工作目標。或許,冬小麥增產是構成此次夏糧豐收的主要因素,而7月上旬的統計數據應該只是個初步估算量,畢竟由于緯度、地勢氣候等因素不同,特別是南方山區不少地方的早稻實際上剛到開鐮時間。 提振下半年經濟,還需繃緊糧食安全這根敏感神經,這是因為我國目前糧食自給率已降到90%以下,世界糧價的波動隨時都會聯動反應到我們國內的糧價,進而影響CPI。 在一些糧食重要品種中,大豆進口對外依存度達80%,玉米和小麥對外依存度也呈上升趨勢。而在南方沿海城市,進口稻米已事實上大幅占據普通居民的餐桌。海關統計顯示,上半年谷物產品進口在所有33大類產品中增幅最大,高達283%。雖然玉米、小麥和水稻等三大主糧進口量和國內糧食產量相比占比并不是特別大,但絕對數量也不少。 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引據上述那些進口數據,是由于來自糧食缺口部分的價格乃是決定國內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糧價的波動必然也會影響肉禽蛋等產品的價格,其傳導作用還將影響普通公眾最為關心的CPI指數變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