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是否恢復有待專家討論
來源:京華時報 2012-10-11 編輯:唐麗萍
現在重要任務是泄洪要在5月設一個長假 劉思敏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黃金周的集中出游實際上是一種理性選擇。黃金周已經10多年了,在大眾傳媒時代,黃金周擁堵地球人都知道;其次,黃金周出游不是被迫的,不是迫于親情、民俗等因素,完全是自愿的。平時不能帶薪休假,春節要回老家,中長途旅游的愿望如果不是在長假實現,什么時候才能實現? 現在重要的任務是“泄洪”。“五一”長假取消后,“泄洪”的口子少了,建議恢復“五一”黃金周,或在5月設一個新的長假,滿足人們出游的愿望。 此前有一種“錯峰休假”的說法,即將整個假期分為前后各7天。員工與用人單位在個人申請和雙方協商的基礎上,確定休假日期,以此分流。但這是想當然,它有可能導致全國長達半個月的停頓與混亂,簡單說,就是比如以長江為界,江南前一周沒人做事情,江北的人沒法對接,反之亦如是。而一個單位或者機構很難在只有一半人的情況下,實現正常運轉,這個社會成本太大了。 □“冷靜”派增加黃金周無用關鍵在強制帶薪休假 王富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再加4個黃金周也沒用,關鍵是國家應該在部分單位強制執行帶薪休假制度。 現在已經不是恢復五一黃金周的問題,中國的旅游市場存量太大了。即使再增加4個黃金周也沒有作用,照舊會像“十一”這般擁擠。目前唯一的解藥是國家能夠在部分領域強制執行帶薪休假制度,比如公務員可以、大國企的員工也可以。 從今年“十一”黃金周的出游人群構成就不難看出,大部分都是白領、教師、公務員等,而這些人的所在單位恰恰是適合執行帶薪休假制度的,這樣一來才能真正達到錯時的目的,出游時間就可以由出游者自由分配,這是從根源上去分流,因為中國的旅游者都不傻,他們自己會有自己的打算。 同時,還有一點要提的是,黃金周不可否認在前些年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促進經濟,拉動消費,但是現在的黃金周更多體現出的是弊端。 以景區為例,住宿、餐飲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根本就達不到黃金周人流量的標準,但一個景區又不可能按照超高流量去做規劃和建設,所以承載力必然出問題。現在甚至已經危害到了目的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今年“十一”期間,鼓浪嶼的居民就抱怨說市場里的海鮮都被游客吃光了,現在連自己家里做飯的食材都供應不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