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美國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來源:中國廣播網 2012-10-11 編輯:黃水來
北京時間昨天(10日)下午5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頒出了今年的第三個諾貝爾獎——化學獎。諾貝爾獎的官網向全世界人這樣說明今年的化學獎:“你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之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環境。而萊夫科維茨和科比爾卡因之所以被授予諾貝爾獎,是因為他們突破性地發現解釋了這種受體的一個重要家族:G蛋白偶聯受體的內部工作機理。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特派瑞典前方記者趙陽這幾天一直都在諾貝爾頒獎現場,可以說是距離諾獎最近的媒體人。他詳細地講起這個化學獎的背后故事: 趙陽:昨天我參加了化學獎發布會的現場,可能是因為化學獎本身比較專業,介紹起來有些枯燥,兩位負責介紹獲獎者科研成果的評審專家都在刻意緩和現場嚴肅的氣氛,其中一位專家在開始發言之前就突然大聲叫一聲“嘣”,他可能是為了要顯示他介紹內容的重要性;另外一位女評委在介紹獲獎者科研成果時,中途突然停下來說自己說得有點口乾舌燥了,需要來一杯咖啡。這兩個小插曲實際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現場幾次發出了比較短暫的笑聲,氣氛顯得很輕松。 兩位美國科學家獲獎的領域是:G蛋白偶聯受體。普通的老百姓念出這個專有名詞都有些費勁,更別提能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昨天下午,從頒獎前兩個小時開始,科普網站果殼網的官方微博就一條條地更新對諾貝爾化學獎的白話解讀。 關于“G蛋白偶聯受體”,果殼網是這么解釋的:“如果G蛋白偶聯受體相當于鎖,那么G蛋白相當于鎖芯,配體相當于鑰匙。鑰匙得過諾獎,鎖芯得過諾貝爾獎,現在鎖也得了諾貝爾獎。”昨晚負責編輯這些微博的果殼網編輯耿志濤說起這個比喻: 耿志濤:G蛋白偶聯受體它是我們細胞膜上的一種蛋白質,它好比是一把鎖,它可以被打開,打開之后就可以引發一系列的各種化學反應。打開這把鎖的鑰匙有特別多種類的藥,比如激素、神經遞質、一些神經信號,這些鑰匙都可以把這把鎖打開。打開之后身體細胞里面就會對這把鎖引發很多很多的變化,最終會導致一些基因的表達,表現在我們身體上面就是我們一些身體機能的反應,比如說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這方面都會被這把鎖控制,這把鎖就是G蛋白偶聯受體。兩位化學家他們首先發現了G蛋白偶聯受體,然后研究清楚它們的結構,它們的功能都是靠這兩位化學家在幾十年的努力中研究清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