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劍懸頭頂 微軟遭遇時代變遷?
文·本報記者 毛 宇 一向擅長政府公關的微軟,近期在中國日子不好過。 7月29日,國家工商總局對微軟在中國的四個經營場所進行反壟斷突擊檢查。8月4日,工商總局點名正告微軟公司需嚴守中國法律,不得阻礙調查。8月6日,工商總局發布官方消息稱,根據《反壟斷法》,調查仍在進行中。截至記者發稿時,調查結果尚未發布。 “目前不接受采訪,謝謝啦。”這是微軟企業傳播部工作人員給科技日報記者的短信回復。據悉,事發后除了官方表態配合調查之外,微軟中國迄今謝絕一切采訪。 微軟在中國遭遇了反壟斷調查。微軟遭遇的或許不僅僅是調查。 ——新聞緣起—— 兼容性與搭售之殤 兼容性和搭售問題,是微軟的阿喀琉斯之踵。此番調查,在工商總局給出的官方聲明中,“搭售”“兼容性問題”亦赫然在列。 “微軟的操作系統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非常高。如果再搭售其他軟件,并且還對一些國產軟件不兼容,就會極大影響國內應用軟件的發展。”中國工程院倪光南院士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他認為微軟有濫用自身強大市場支配地位的嫌疑。在他看來,國內已經有很優質的應用軟件,但受到了微軟市場勢力的排擠。 微軟的阿喀琉斯之踵并非第一次被擊中。1998年,微軟在老家遭反壟斷調查,幾年內險些被美國司法部拆分成兩家公司——一家專做操作系統,另一家專做應用軟件開發。雖然最后微軟在美國本土成功脫身,但海外市場顯然更冷酷。 2004年歐盟曾對微軟做出反壟斷裁決,這項被稱作歐盟歷史上最重要裁決之一的案件,始于太陽微電子公司狀告微軟壟斷,該公司因開發MySQL而在數據庫市場上處于領先,卻囿于當時微軟對其操作系統兼容信息的封閉,發展遲滯。 歐盟當時要求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不得搭售播放器,并要向服務器軟件行業的競爭對手開放兼容技術信息,還開出了4.97億歐元的巨額罰單。強勢的微軟并未執行此項判決。因此,2008年2月27日,歐盟委員會再次宣布,對微軟處以8.99億歐元罰款。這個數額,創了紀錄。2013年,歐盟又因為微軟的Windows7操作系統搭載網絡瀏覽器,開出了5.61億歐元的罰款。有分析人士指出,在這場漫長的拉鋸戰中,歐盟對微軟開出的罰款總金額超過20億歐元。 正在上演中國版 如今,已經有人等待見證這場官司的中國版。人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相似性:始于企業舉報,涉嫌壟斷,“搭售”和“兼容性”是重點。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這在商業領域尤為明顯。據報道,7月29日,就在微軟被反壟斷調查的第二天,多家國產軟件在股市中強勢上揚,漲幅逾3%,跑贏大市。其中,中國軟件和海隆軟件漲幅逾7%,浪潮軟件、浪潮信息等國產軟件股價漲幅靠前。 “反壟斷是經濟利益的體現,微軟遭遇反壟斷調查,對國內軟件企業來說,可能會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但是否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還要看自身實力。”劉峰向科技日報記者坦言。劉峰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所長,他認為,微軟極高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在事實上構成了壟斷,但是否要規制這種現象,一是要看微軟是否濫用壟斷地位來盈利,二是要看其是否以不正當方式獲取和維持壟斷地位,打擊其他企業。 ——核心關注—— 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調查消息甫一出,支持者有之,懷疑者亦有之,而劉峰的反應是笑著擺了擺手:“用平常心去看這個調查,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在劉峰看來,用反壟斷來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用行政手段干預過于強大的市場勢力,在國際上是通行做法,反壟斷政策是最早的產業組織政策,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法》在1890年就制定了。中國目前還處在學習中。相比之下,歐盟和美國其實做得比中國還要嚴厲。“我們(這次調查)就是為了構建一個更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反壟斷法的精髓。 正如劉峰所言,我國在反壟斷領域還要多借鑒良好的國際經驗。2007年8月30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第六十八號主席令,宣布自2008年8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正式施行。可見,在歐盟、美國依據各自反壟斷條款與微軟激戰正酣時,中國還沒有正式的反壟斷法。 如今有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執行中就要對有壟斷行為的企業進行限制,自然會幾家歡喜幾家愁。微軟只是其中一例。 微軟對盜版具有兩面性 坊間有人推測,微軟之前在中國的一系列反盜版行為顯得過于強硬。正是這些“維護公正”的行為,包括當時沸沸揚揚的“盜版系統黑屏事件”、利用BSA(商業軟件聯盟)起訴中國軟件企業、發布中國盜版軟件調查報告等,招致了今天的麻煩。 就此,倪光南院士告訴記者,2006年,信產部、國家版權局、商務部、財政部等分別下發了《關于計算機預裝正版操作系統軟件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政府部門購置計算機辦公設備必須采購已預裝正版操作系統軟件產品的通知》。這些可以看做是對微軟正版操作系統的支持。 “微軟對盜版的態度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利用盜版來打開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又以反盜版為由打擊國內軟件企業。”倪光南院士認為,實質上,微軟對盜版采取了典型的實用主義做法,缺少一以貫之的原則。 或許,各種推測和傳言都該歇一歇。政府用“看得見的手”出面干預市場勢力,從而保證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夠正常發揮作用,早已不是新鮮事。我國雖然起步晚,但并不代表不去做。 ——觀點聲音—— 壟斷“好時代”或漸行漸遠 如果微軟覺得委屈,看看周圍可能會好受些。 7月25日,有媒體報道稱,發改委已經掌握了高通的壟斷事實,正在向中國公司調查高通的銷售數據。受其影響,高通股價下跌。 8月6日,發改委確認奧迪、克萊斯勒和12家日本企業在華存在壟斷行為,近期將會受到相應處罰。同時,對奔馳的壟斷調查還在進行中。 在中國的《反壟斷法》實施六周年之際,多個領域的反壟斷都在進行。顯然,反壟斷的組合拳并不是針對微軟一家。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劉峰告訴記者,在新時期里,市場要發揮決定性作用,必須首先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公開、競爭的市場環境。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發布,其中提到,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一時間,“決定性”成為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當微軟在中國遭遇反壟斷時,其實是遭遇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大型外資企業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時代一去不返,在這個時代里,“平等”才是反復強調的議題,市場化、國際化是普遍追求,反壟斷措施將變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 “這次針對微軟的反壟斷調查,具有標志性的意義。一定要讓反壟斷法成為市場經濟中的憲法。”電話里,倪光南院士的聲音鏗鏘有力。這場始于對在華跨國公司壟斷的調查,并不會止步于開出罰單。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秩序,讓市場真正能夠對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才是反壟斷最終的意義。 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容易冰消。在微軟接到正式的調查結果之前,我們尚不能下定論,但已有分析人士稱,微軟應該降低在華銷售預期。對微軟這樣的大型壟斷性企業來說,在中國的“好時代”或許已經漸行漸遠。 |
- 2014-08-12微軟裁員 原諾基亞團隊趁機攬才
- 2014-08-08Surface問世兩年致微軟虧損17億美元
- 2014-08-07微軟XP事件拷問中國網絡強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