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上一篇名為《孩子乳牙掉了,別再傻傻丟掉,儲存下來可救命!》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刷了屏,小小的乳牙真的有文章中說的那么神奇?不久,某育兒公眾號直接炮轟該文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到底該不該儲存乳牙?一時間媽媽們不知該如何是好,為了解開大家的疑惑,中國婦女報記者特意就“乳牙儲存能否救命”進行了一番調查。
權威雜志、口腔專家紛紛力挺口腔干細胞研究
保存乳牙到底有沒有用?專家發現,乳牙中含有的干細胞是間充質干細胞,而間充質干細胞在國際醫學界對其價值早有肯定,從2010年~2015年的數年間,國際醫學雜志中刊載有諸如“脫落乳牙干細胞和骨髓干細胞改善了紅斑狼瘡小鼠模型的骨密度和骨結構,抑制了骨質疏松的發生?!薄皩Ρ热嗣撀淙檠栏杉毎凸撬韪杉毎l現,脫落乳牙干細胞具有遠優于骨髓干細胞的免疫調節能力”“牙齒干細胞的免疫調節特性使其成為自身免疫疾病和炎癥相關疾病細胞治療的重要干細胞來源,其獲取遠比骨髓干細胞容易”等多種理論。
2011年,翟永標、凌均棨也在《國際口腔醫學雜志》第38卷2期刊登了其研究成果:“乳恒牙替換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從脫落的乳牙牙髓中分離培養出干細胞用于儲存是建立干細胞庫的簡單、較易被接受的方法,并為日后治療機體外傷和病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組織工程學種子細胞來源。更重要的是,用個體化的干細胞進行自體移植再生性治療,能最大限度降低免疫排斥和疾病交叉感染的風險。”
那么,口腔醫學專家們又是如何看待口腔干細胞的呢?
第四軍醫大學組織工程研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國際知名的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專家金巖教授說:“口腔干細胞在骨頭再生、神經再生、組織再生等方面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增殖能力很強,功能也非常強大?!?/span>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葛立宏醫師說,口腔干細胞取材方便,將來它對治療全身性疾病、癌癥、老年性癡呆都有重要價值,這將開拓一個未來。據悉,北大口腔醫院已開展相關研究。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正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彥恒說:“小孩牙齒的干細胞活性非常好,儲存下來,對于將來我們家里人、包括自己的一些疾病可以進行治療,是非常好的?!?/span>
口腔干細胞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北京已有口腔干細胞庫
中國婦女報記者近日來到了位于北大醫療產業園的“口腔干細胞庫”,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口腔干細胞庫,因為有“世界口腔干細胞之父”施松濤教授主持相關研究工作,中國口腔干細胞的研究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該口腔干細胞庫建立于2015年7月,并由科技部立項“基于口腔干細胞庫的臨床轉化平臺建立及應用”項目。其負責人張建國介紹,口腔干細胞庫的業務之一就是儲存牙齒干細胞,他們已與拜博口腔、賽德陽光等全國各地的口腔醫院和牙科診所開展牙齒收集工作。
主持口腔干細胞工作的施松濤教授則與北大醫院、第四軍醫大學、南京鼓樓醫院等開展了牙齒干細胞的臨床實驗探索工作。其中施松濤教授的合作者、第四軍醫大學的金巖進行了牙周干細胞一期臨床試驗,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牙周干細胞做的臨床實驗。
施松濤教授不但是國際口腔醫學界知名科學家、再生醫學研究權威,同時還擔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學院口腔分子生物系系主任,美國牙髓病學協會顧問委員。早在2000年,施松濤教授與他的合作研究者共同在牙髓中發現了間充質干細胞,它比自體骨髓干細胞的活性強3倍,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活性最強的干細胞。其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一流學術雜志——美國科學院學報。同年該發現被維基百科列為年度干細胞研究領域的里程碑。美國《時代周刊》還專門于2003年做了題為《牙仙新魔法》的專訪,報道了施教授的研究成果,建議人們早日保存牙齒中的干細胞。
鑒于口腔干細胞在醫療領域重要的戰略地位,各國紛紛搶占這一高地。乳牙又是口腔干細胞中最有生命力和活性的,在我國臺灣和日本早已開展了乳牙儲存工作,并從中提取干細胞。施松濤教授回國主持口腔干細胞庫工作,也隨之在中國內地掀起了口腔干細胞熱。
間充質干細胞已進入臨床實驗階段,其與造血干細胞是不同類型的細胞
此時遠在美國的施松濤教授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他對微信圈里被“黑”一事并不十分意外,他認為,科技總是在不斷發展,新的東西出現時大家不可能會瞬間都認同,有質疑有誤解也是很正常的。實際上,中國政府一直承認間充質干細胞的治療效果,比如南京鼓樓醫院的孫凌云教授、第四軍醫大學的韓英教授等,多年來一直在使用間充質干細胞救治患者,他們的工作就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很多專家還因此成為世界知名專家,獲得許多學術獎項。畢竟臨床研究結果是需要時間的,往往要等上5年、8年才會最終獲得政府批準正式推向臨床。我們為了避免在此期間一些人錯過保存干細胞的機會,到了未來需要使用干細胞時陷入無資源可用的窘境,口腔干細胞庫才開放個人儲存業務,為有需要者保管這一珍貴資源。
那么,口腔干細胞和造血干細胞有區別嗎?施松濤教授對記者說:大多數人對于干細胞的認知都是停留在造血干細胞的階段,因為造血干細胞的自體保存開展很久,但間充質干細胞增殖能力超強,一份臍血中的造血干細胞不足以供體重超過30公斤的兒童使用,而一份牙齒中的間充質干細胞充分增殖后的數量能多到差不多堆成一個兒童的整個身體大小。另外,造血干細胞異體使用時需要配型,因此自體保存免除了配型的風險;間充質干細胞異體使用時不需要配型,因此自體保存的最大意義在于:避免在真正需要時找不到優質而廉價的干細胞來源。
施松濤教授強調說:“最重要的是,造血干細胞用來治療血液系統疾病,而間充質干細胞目前應用的主要研究方向則是組織再生和免疫調節,兩者的適應證南轅北轍。但是神奇的是,造血干細胞可以和間充質干細胞聯手,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比如將造血干細胞和間充質干細胞共同移植給血液病患者,能夠極大增加移植成功的概率?!?/span>
記者還了解到,間充質干細胞已經開始進行臨床實驗,在治療牙周疾病、牙周再生、口腔骨缺損再生和免疫調節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除了用于牙周等與牙齒有關的疾病治療以外,間充質干細胞還可用于心腦血管疾病、肝硬化、骨和肌肉衰退性疾病、腦和脊髓神經損傷、老年癡呆及紅斑狼瘡和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已取得良好臨床試驗結果。
今后口腔干細胞到底能不能應用到臨床?施松濤教授嚴肅地說:“我們不能只是為病人存下虛無的希望,而是存下實實在在的健康。”據悉,口腔干細胞庫已經與北京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全國頂級口腔醫院——北大口腔醫院設立了研究基金,資助臨床科室開展數項口腔干細胞的臨床研究。
施松濤教授展望,保存乳牙干細胞將會成為一項重要的醫療資源,口腔干細胞庫的愿景是結構性改變臨床醫學的治療方式,解決更多病患疾病纏身之痛苦,用創新貢獻造福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