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各地引導村民樹立良好婚喪嫁娶風氣 “移風易俗”寫入村規 辦喜事有了“標準” 春風千里,溫暖萬家,中原大地,黃河兩岸,興起了移風易俗、順應民意、樹立文明鄉風的良好婚喪嫁娶風氣。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看到,在河南省的清豐縣、柘城縣等地方,正在規范紅白喜事辦理,糾正大操大辦紅白喜事的不良風氣,通過由縣里指導,鄉里引導,村里自治,納入村規民約,給村民定了標準,禁止在婚喪嫁娶時大操大辦,提倡喜事新辦,不要房,不要車,自己家業自己創。 “移風易俗”寫入村規民約 具體引導婚喪嫁娶 “我們這里各鄉鎮正在積極引導村民自治,把紅白喜事的有關事項寫進村規民約,有了一個參照標準,誰也不互相攀比。從目前看來,由縣里倡導、鄉里推進、村民自訂的村規民約中,寫進婚喪嫁娶標準,既展現了社會新風氣,又體現了村民的集體想法,對大家都有好處,現在進展情況非常好,老百姓的反映也非常好。”日前,河南省清豐縣婦聯主席呂艷玲高興地對記者說。 據介紹,河南省清豐縣根據中央、省、市關于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有關文件和會議精神,結合本縣農村的實際情況,下發了《清豐縣農村紅白事標準參照指導意見》,提出清豐縣農村紅白事指導性參照標準,自今年1月10日起執行,以弘揚自強、節儉、孝道的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形成以索要高額彩禮為恥,以自創自立家業為榮的良好風氣。 清豐縣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清豐縣農村紅白事標準參照指導意見》在程序、彩禮、酒席、車輛、樂隊等方面都做了指導性參照標準規定:紅事彩禮總數不超過6萬元,白事用酒每瓶不超過15元。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農村婚喪嫁娶中攀比奢侈的不良風氣也開始“抬頭”,結婚擺宴席,滿月擺宴席,祝壽擺宴席,就是喬遷新居、復婚都要設宴請客,導致家庭條件好的浪費嚴重,家庭條件差的一籌莫展。 清豐縣將辦喜事標準納入村規民約后,不少村民拍手稱快:“誰家辦喜事不得擺四五十桌酒席?娶了新媳婦,就算自己家不想大辦,女方家也不愿意,有了新規省錢省力省心了。” 《清豐縣農村紅白事標準參照指導意見》雖然是指導性參照標準規定,但很具體:提倡簡化婚前程序,簡約訂婚、結婚形式;提倡“節儉商事”,取消事前、事后宴請村干部、紅白理事會成員和“忙活人”吃席飲酒現象;提倡既喜慶節儉又具紀念意義的中式傳統婚禮,婚嫁當天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禮節,縮短舉行各種禮儀的時間,杜絕各種低俗的鬧婚禮形式;提倡參加集體婚禮或旅游結婚。 指導性參照標準規定的內容非常細致,例如在彩禮控制方面,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提倡“不要房、不要車,自己家業自己創”的自強創業觀,摒棄因婚借貸、婚后還賬,尤其是讓老人背賬還賬的陋習。將彩禮總數控制在6萬元以內(包括所有彩禮金、購置結婚所需家具家電等基本生活用品等費用)。在酒席控制方面,規定女方娘家來賓合計不超過20人(2桌),喜宴共計不超過10桌,每桌不超過12個菜,不超過300元,煙酒從儉,在酒席上不攀比、不跟風、不酗酒、不過度勸酒,用煙每盒不超過10元,每桌限2盒,用酒每瓶不超過30元,每桌限2瓶。此外,還規定嚴禁使用公車,不得租賃豪華車輛,車輛總數控制在6輛以內,迎親車輛選擇就近路線通行,不得人為炫耀而繞遠路,嚴禁封路擾民。同時,還注重發揮民間媒人的引導作用,加強對民間媒人備案制教育管理,堅持以鄉鎮為單位,每年至少集中教育培訓兩次,把婚事彩禮不高于6萬元作為指導意見宣傳貫徹始終,發揮民間媒人最直接的正面宣傳教育作用,堅決杜絕民間媒人哄抬彩禮現象。并且,對于民間媒人媒禮,如若收費,提倡控制在解決交通、誤餐、誤工等一些費用范圍之內,每樁最高不超過5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