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被認為是降低基層群眾就醫成本和緩解大醫院接診壓力的有效途徑。在新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廣的背景下,切實加強而不是削弱包括鄉鎮衛生院在內的基層醫療力量已漸成共識。
近年來,福建省漳州市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機制、推行對口幫扶等措施,不斷探索鄉鎮衛生院的“強身健體”之道,極大緩解了農民看病遠、看病貴的難題。
多管齊下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
2006年開始,漳州市把加強重點鄉鎮衛生院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通過市紅十字會向社會募集資金1190萬元,重點建設了30所鄉鎮衛生院,輻射全市121個鄉鎮。這30所衛生院現已實現有符合標準的業務用房,有X光機、心電圖、B超、檢驗和呼吸搶救設備等“新五件”。2007年以來,漳州市克服中央與省財政補助不足的困難,專項安排地方資金,分批實施重點鄉鎮衛生院建設。
截至目前,全市107所鄉鎮衛生院全部完成規范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60家鄉鎮衛生院完成改造升級。
針對鄉鎮衛生院人才缺乏、老化、斷檔等普遍問題,從2009年起,漳州市計劃每年招聘150名臨床醫學專業本專科畢業生充實到全市基層衛生院,2010年起每年遞增30名。招聘的畢業生將統一安排為期二年的臨床能力培訓。培訓期間,由財政和培訓醫院安排給予每人每月2000元的生活費。
漳州市日前出臺規定,鄉鎮衛生院在核編定崗基礎上,丙類衛生院和山區乙類衛生院編制內人員工資按事業單位的標準由縣級財政全額劃撥,其他省定的乙類衛生院從事公共衛生服務的人員和院領導的工資也由縣級財政全額劃撥。
漳州市還規定,全市107所鄉鎮衛生院均對應安排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實行對口幫扶,城市醫務人員晉升中級職稱前要到鄉鎮衛生院對口支援累計1年。
農民看病遠、看病貴難題大為緩解
2007年是漳州加大鄉鎮衛生院建設力度見成效的第一年,全市鄉鎮衛生院年平均收入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了兩番,衛生院發展開始出現良性循環。
漳浦縣石榴鎮衛生院地處山區,承擔了4.9萬人的醫療服務,經過重點建設成為一所基層綜合性醫院。院長鄭亞聲說:“2008年,衛生院全年實現業務總收入163萬元。衛生院自籌資金35萬元,上級財政配套85萬元,蓋了新門診大樓。”
平和縣安厚鎮地處邊遠山區,農民上縣城醫院看一次病要來回跋涉80多公里。2006年,以縣醫院兼并的方式,對鎮衛生院進行了綜合改造。記者日前在安厚鎮看到,占地20畝的鎮衛生院環境整潔優美,有一幢5層樓的門診大樓、一幢住院樓和一幢1200平方米的專家樓,在職醫務人員40人,設有肛腸科、中醫科等15個科室和彩超室、生化檢驗室、電子胃鏡室、X光室、心電圖室5個醫技科室,病床30張。
下坪村村民林亞蘇說,過去鎮衛生院開設的門診科室少,信得過的醫生更少。她胃炎一發作,只能坐一個多小時的車上縣醫院治療。村民現在愿意到鎮衛生院看病,花費還便宜。她說:“鎮衛生院掛號費一次1.5元,比縣醫院省4.5元;做一次心電圖收費19元,比縣醫院省4元;做一次胃鏡收費208元,比縣醫院省60元。其中,80%的醫療費用有新農合報銷,看病費用下降了許多。”
院長賴林俊說,改造后的鎮衛生院功能更為全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基層群眾,目前醫療服務實現輻射人口達15萬人,2008年收入突破250萬元。
- 2009-03-19我省一衛生院“醫藥分家”成功試行5年
- 2009-03-16福建完善遠程醫療會診系統提高鄉鎮衛生院診療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