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正是福建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一個縮影。2004年至2008年,福建重大產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約1150億元,先后建成投產項目220個。重點項目建設中,工業項目投資比重持續提高,去年達到35.4%,是2003年的2.5倍。
由此,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迅速發展壯大,閩臺產業對接和臨港區域產業布局加快,福建煉化一體化、古雷石化、東南汽車、泉州船廠、友達光電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先后開工或投產,帶動了產業集聚;依托福州、廈門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5個省級高新區的建設,以戴爾、冠捷、華映光電、新大陸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企業,組成了從福州到廈門的IT產業集群。
“目前,福建30個重點產業集群產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42%,其中有20個產值超百億元,有7個入選全國百佳產業集群,居全國第五位,‘海西’先進制造業基地日漸成型。”林錫能說。
今年,福建省制造業計劃完成投資1700億元,開工300個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實施300個產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同時建立配套的銀行貸款風險保證金制度,計劃到2010年形成6到8個總產值超500億元、30個總產值超100億元的特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打造出符合科學發展觀與循環經濟要求的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
科技支撐作用充分發揮
初夏,莆田市秀嶼區的鮑魚養殖排便開始忙碌,養殖戶將一筐筐鮑魚從網箱轉移到活水船上。原來,每年夏初,隨著海水溫度逐漸上升,養殖區內的鮑魚都將被送往山東威海“避暑”。11月至次年4月,北上的鮑魚將回到莆田“越冬”。這是因為鮑魚耐不了高溫、抵不了寒冷,只能在12℃至25℃的水溫中生存。在中科院專家的指導下,莆田養殖戶根據水溫南北“串門”的地域特點,開創了全國獨創的養殖方式,掀起了鮑魚養殖的一次革命。
“如果沒有中科院博士的金點子,沒有‘6·18’平臺,我可能還在摸爬滾打。”養殖大戶林啟明告訴記者。林啟明所說的“6·18”,是指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在第3屆“6·18”上,林啟明與大連某公司成功對接“皺紋鮑‘南北對調’筏式吊養技術產業化”項目。
從此,莆田鮑魚夏冬兩季調換海區,成活率由原來的40%提高到93%以上,生長周期縮短了3至4個月。就這樣,林啟明原先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成長為養殖2600萬粒、總投資8000萬元的行業龍頭。這一技術推廣后,迅速激活一方經濟。目前,莆田市每年養殖鮑魚4億粒,年創產值超過10億元,成為福建最大鮑魚養殖基地、全國鮑魚主產區。
和莆田鮑魚一樣,通過“6·18”這個科技大平臺,眾多傳統小企業對接上了實用的科技成果,脫胎換骨為龍頭企業。“6·18”成功舉辦7年,已成為推動自主創新的一大平臺品牌,僅去年就成功對接4685個項目。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源頭活水,這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李堂杰說,從2006年開始,福建陸續啟動25個省級重大科研專項,已擁有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近年來,全省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28家,涌現出廈華電子、星網銳捷、新大陸、廈門鎢業、漳州萬利達等一批具有較大規模、競爭力較強的高科技龍頭企業,還建成了一批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工程化開發為目標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和行業技術研發基地。
“據最新統計,福建綜合科技水平居全國第九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居第五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居第六位;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居第十三位和第十一位。全省2/3的市(縣、區)通過了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其中一半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縣、區)。”李堂杰說。
“海西”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夯實了“海西”繼續繁榮發展的堅實基礎。去年下半年以來,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今年一季度,福建全省仍實現生產總值1965.51億元,同比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874.34億元,同比增長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99.55億元,同比增長15.4%。全省經濟發展趨勢良好,應對危機措施總體有效。
(原載《經濟日報》6月26日2版)
- 2009-06-26經濟日報:海西騰飛正當時
- 2009-06-25中央媒體看海西 海西采訪團宣傳海西系列報道
- 2009-06-16中央海西采訪團來三明市采訪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
- 2009-04-10中央媒體看海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