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平臺
今年5月17日,在海峽論壇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宣布,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升格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
數十年前,考古學家在清流沙蕪狐貍洞發現古人類化石,命名為“清流人”,這與臺灣最早的“左鎮人”同屬舊石器時期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也許正是因為“同根”的情緣,早在上世紀80年代,臺胞和清流民間就開始了農業技術交流。到上世紀90年代初,臺商劉定豐在此創辦了第一家臺商企業——青龍果蔬公司。之后,樺信茶果、冷泉養殖、大豐山旅游等10多家臺資企業相繼落戶,清流成了臺資投資的一方熱土。
2005年6月,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獲批設立。四年來,三明市圍繞兩岸林業交流合作,加快構筑兩大平臺:一是產業合作平臺。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規劃和實施“六區一園”,即林產品加工、生物醫藥、森林食品、生物多樣性保育、生態休閑觀光、林業科技開發等六個合作功能區和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成為海峽兩岸產業合作、技術交流的重要載體。二是經貿合作平臺。從2005年起,開始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2007年,第三屆林博會升格為國家級專業會展。林博會已從原先單一的林業專業盛會,逐步轉變為多產業多領域交流合作展會,充分發揮“以林為橋,溝通兩岸”的角色作用,吸引了國內外眾多企業踴躍參展。
林博會舉辦以來,三明接待來訪的臺灣各界人士1.43萬人次,與臺灣10多家社團機構建立協作關系。全市累計批辦臺資企業260多家,投資總額41978萬美元,投資領域涉及機械、電子、紡織、林業、農業、化工、建材等10多個行業。引進臺灣新品種、新技術184個,推廣面積14.2萬畝,引進數額是實驗區設立前全市歷年累計總和的3倍。
11月6日至9日,第五屆林博會在三明舉行。15個國家(地區)8萬多名來賓客商參會參展,共簽約230個項目,總投資145.73億元,這個展會已日益成為全國林業對臺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同時也是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 2009-11-03福州:打造海西宜居中心城市
- 2009-10-29廣交會閩企“變臉”拓市場
- 2009-09-18“造城行動”讓翔安活力四射
- 2009-09-04福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行動方案出臺
- 2009-08-31產業集群推進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快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