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海西是“責任”更是“機遇”
去年以來,我省投產、開工的產業大項目眾多。隨著海西效應的凸顯,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大集團從積極關注到戰略參與,從意向商談到實際落地,海西已成為許多央企戰略布局的重點,成為央企加快發展的平臺。
對此,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投資海西,體現了央企積極響應中央決策,支持地方建設、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責任感,同時,也是央企自身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需要。
央企為何大舉入閩?有關專家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因素:
福建港口資源豐富,發展臨港重化工業條件得天獨厚。我省海岸線長度全國第二,深水岸線長度全國第一。三都澳、羅源灣、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東山灣等7大港灣擁有20多處可建20萬-50萬噸級泊位的深水岸線,是我國深水岸線最富集的省份。同時,港口開發成本較低,臨港重化工業發展所需的陸域條件也較好,有利于承接國內外大項目。“目前加工一噸原油的利潤大概100多元,而30萬噸的大型超級油輪的運輸費用只有10萬噸的一半,每噸原油的運輸費就可省100多元。”我省一位石化專家說。
福建生態環境優越,環境資源承載能力較強。青山綠水是地處沿海的福建的一大優勢。海西經濟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并沒有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是又好又快。2009年,全省飲用水源地和主要水系水質、城市空氣質量及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在優良水平,并明顯高于全國水平,生態優勢繼續保持領先。正是因為福建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及發展潛力,沿海具備條件的地區才能列入全國主體功能區的重點開發區域。
海西建設步伐加快,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近年來我省按照海西發展新戰略、新目標,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共計投資1000多億元修建鐵路、高速公路、港口、電力等項目,溫福、福廈快速鐵路開通,提前實現從220千伏升級為500千伏主干電網大環網,給投資海西的大項目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我省密集出臺了14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而海西“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的戰略定位,更是極大拓展了福建的發展空間和經濟腹地……發展環境的不斷提升,極大提振了企業的信心。
- 2010-04-19國家發改委支持海西加快發展
- 2010-04-16國家部委和央企認真落實國務院《意見》
- 2010-04-15福建省政府與環保部舉行會談并簽署合作協議
- 2010-04-15福建省政府與環保部舉行會談并簽署合作協議
- 2010-02-24閩北壯麗前景:2009,變化就在身邊(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