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創新
江蘇永大科技集團、天奇物流公司、無錫永新特種金屬公司……在漢旺無錫工業園,一批批江蘇企業先后落戶。看著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廠房,綿陽市游仙區區長陳朝先感嘆,“這樣的合作模式讓災區又添了新的增長極。”
對口援建變對口合作,和援建省市共建工業園區,搭建共同發展平臺,成為災區產業重建新模式。“要為綿竹留下一臺永不停歇的‘發動機’”。江蘇省對口支援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李亞平這樣說。目前,江蘇和綿竹建設的江蘇工業園、漢旺無錫工業園區、高效農業示范園區,都已初具規模。
“園區已引進企業24家,到位資金15億元。”綿陽市副市長、北川縣縣長經大忠說,北川—山東工業園正成為北川全力構建災后產業發展體系的強大載體。
除了與援建省市開展合作,省內的區域合作,也正在形成互動發展機制。
建在金堂縣的成都—阿壩工業園,5年內可望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00億元。屆時阿壩鋁廠的鋁錠運至園區進行型材和汽車輪轂深加工后銷往龍泉驛;阿壩鋰資源深加工成鋰電池,為環保汽車配套;工業硅升級為多晶硅和單晶硅,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配套……
一條清晰的產業發展道路,已在災區鋪就。
札記
一場無聲的競賽
兩天,68個參觀點。高強度的集中展示背后,也在進行著一場無聲的競賽。
競賽的主戰場,是各個重建項目。誰的規劃設計將時尚與民俗結合得更充分?誰的重建速度更快質量更好?從進駐災區的那天開始,所有的援建者暗地里都鉚著一股勁。正如湖南省對口支援工作隊副隊長李永東所說:“某種程度上,現場會也是一個提前的驗收會。”
參觀點的介紹,是又一個競賽“項目”。代表們乘車參觀時,沿途都有相應的介紹光碟播放。解說詞寫得好不好,是否能在極短時間內突出參觀點的特色,成為能否抓住車上代表注意力的重要指標。
其實,一場更激烈的競賽,即將在參觀者之間展開。參加現場會的21個市(州)、181個縣(區、市)的黨政“一把手”們,思考著如何把災區恢復重建的經驗和精神帶回去,讓它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將是這場競賽高揚的主題。
事實上,我已經嗅到了“火藥味”:每到一處參觀點,總能看到參會人員跟老百姓一起算賬,或頻頻按動快門記錄現場,或比照反省自身優勢和劣勢……隨著參觀考察的現場越來越多,加入思考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種“競賽”,也許正是這次現場會的重要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