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本身也包含了一種學習的態度
-記者:世博園開園以后去過嗎?
□賈樟柯:開園還沒有去過,世博園我拍攝了將近5次,《海上傳奇》的后半部分有一個世博園建設過程粗線條的描繪,中國館的奠基到準備亮燈,整個世博園建設的過程我是很熟悉的。
-記者:你覺得世博園究竟是上海告一段落的標志呢,還是新生命的開始?
□賈樟柯:我覺得是新生命的轉折,不是開始。上世紀九十年代浦東的開放才是上海復蘇、蘇醒的開始;也不是終結,因為我覺得上海的前途不可限量,不是說世博開了就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高點。我覺得世博呈現兩個東西,特別有意思的是指向未來,因為各國展館的呈現都是人們對未來城市的向往和描繪,這個是在我們這里是比較缺的。因為改革開放以后,全面的經濟建設,大家注意力在當下,此時此刻對歷史的追問比較少,對未來的想象也比較少。比如說對文化工作者來說,我拍電影,借世博之際去看拍一部電影反而是向后看的,從世博來帶來對未來的啟發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另外,世博本身也包含了新的一種學習態度,我覺得并不單是呈現中國的一種能力,可以辦世博了,有一定的文化科學水平了。我覺得向全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文化學習,仍然是我們這一代民族所需要的態度。因為前一段國人有一點驕傲,但是實際上很多領域差距還很大,如果能夠通過世博重新有一個學習精神,我們才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記者:你的作品一直都很關注城市,你如何看待當下的城市以及城市化?
□賈樟柯:我從小生活的縣城給了我認識中國的獨特角度。縣城不是農村,但又與城市有所區別,它是連接城鄉的一個介質。從1997年拍攝《小武》以來,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化進程加快,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被裹挾其中,可以說,城市化就是我工作的背景。
我一直在關注城市和城市化,我的態度也是一種很客觀的態度。首先,我們很難阻擋城市化,在這個過程中,肯定存在多重矛盾,并不僅僅是一元的一個向度。比如拆遷,一方面是原居民通過拆遷確實改善了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卻在抹殺歷史的記憶,如何調適?既能保護普通人的基本權益,又最大可能存留下歷史的信息,這對管理者乃至所有人都是一個考驗。
- 2010-05-11世博局回應“世博護照被熱炒”
- 2010-05-11首批園區志愿者周末離崗 寫101封家書送母親
- 2010-05-11世博會新增多個門票銷售點 現場售票時間提前
- 2010-05-11上海世博園區人均餐飲消費回落到40元
- 2010-05-10世博科技:“穿在身上的機器人”將造福殘疾人
- 2010-05-10世博開園以來上海公共交通運送客流約314萬人次
- 2010-05-10上海地鐵“一日票”受世博游客青睞 已售3萬多張
- 2010-05-10世博交通方案將微調 方便游客“打的”離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