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國軍投入了多少兵力監視中共,據徐永昌7月3日日記:近來英美輿論指責國民黨以數十萬部隊監視中共,以致影響對日作戰。徐氏辯稱:胡宗南防共軍隊不過數師,何至影響如此之大。但同月下旬,蔣介石主持召開整軍會議,要求將國軍現有的321個步兵師減編為240個師。參謀總長何應欽奉命擬訂減編方案,240個師中,計劃以140個師對付日軍,20個師監視中共,40個師作預備隊,其余40個師用于西北邊防、緬甸及機場防守。這雖然只是一個計劃草案,但仍然可以依此推論,國軍對付日軍與監視中共的兵力之比,大致為7∶1。是時國軍共分9個戰區。這意味著國軍至少以一個戰區的兵力監視中共。
另一個值得考察的問題,是國軍官兵的素質與作戰能力。
抗戰初期,日軍裝備完整,訓練精良,常常以1個大隊(營)戰國軍1個師(3團)或1個旅(2團)。日軍第一軍在山西有過戰國軍30個軍的記錄。抗戰后期,國軍的戰斗力更趨下降。據軍令部1944年統計,第一戰區敵我兵力之比是14∶100;第二戰區是13∶100;第三戰區是20∶100。平均起來,國軍要六七個人才能抵抗一個敵人。徐永昌的估計也大致相似:國軍共有320個師,在中國戰場的日軍約40個師,比例是8∶1。徐永昌認為,這樣的敵我力量對比,在水田山地尚可應付幾日,一到平地,便多不能支持。何應欽在擬訂國軍減編方案時,其著眼點亦大致以國軍1個師對日軍1個聯隊的比例編制。不過考慮到抗戰后期國軍編制的缺額,國軍與日軍的戰斗力未必有如此懸殊。戰時國軍1個師的編制約1萬人,每個師的缺額少則2000名,多則3000名。徐永昌亦認為戰時國軍各師的實際兵力平均要打7折。而日軍師團分甲、乙、丙三種,人數為1萬多人至2萬余人不等。一個師團內轄3~4個聯隊。依此推之,1944年國軍與在華日軍兵力的實際比例約為3∶1。
具體到湖南會戰,據徐永昌當時的估計,國軍參戰步兵約為日軍之1.5~2倍。日軍炮兵約為國軍的3倍,但因道路補給關系,始終未得充分使用。“戰術上敵比我極為集中,戰斗上我遠遜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