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收入趨同就意味著我們要從造成差異的因素著手
首先我們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么東西部在就業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上會存在差異呢?我們知道,就業環境的差異源于兩個地區在產出上的不同,而產出的不同則源于投入方面的差異。我們這里所說的投入并不僅僅包括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傳統意義上的投入要素,還包括了自然條件、制度環境等更廣泛意義上的投入要素。接下來,我們把這些因素分成三類。第一類是難以改變的因素如自然條件的差異。一個例子就是區位差異,由于東部地區海運方便,從而與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的聯系成本較低,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時就更具優勢,這種自然條件的差異是我們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無法改變的。第二類因素是橋梁、隧道、公路、房屋、機器設備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因素,這些因素可以統稱為硬基礎設施,這種物質上的差距可以通過中央政府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的傾斜而得到較快的解決,東西部地區在硬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也是十二五時期內中央政府要著力解決的問題。第三類是法治環境、政府服務、受教育程度等看不見的因素,可以統稱為軟基礎設施。一般來說,軟基礎設施的積累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而且其效果可能不是立竿見影的,這就意味著在這方面的投入是更為長期的,以人力資本為例,這就需要政府對西部在教育科技等方面進行持久的投入,這也正是在十二五計劃中區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要縮小東西部的收入差距,我們不但要改變西部地區在物質方面的短板,還要在軟件方面縮小其與東部的差距。而由于產出還會受到一些無法改變因素的影響,東西部地區收入趨同并不意味著東西部之間的收入完全均等化。
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在其內部也很可能是不平衡的,同時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也不意味著其將簡單重復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
事實上,在解決區域不平衡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包括如何讓資源在東部和中西部之間進行配置,也同時包括了如何讓資源在中西部地區內部進行優化配置的問題。
從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地理尺度來看,跟東部的早期發展一樣,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過程也必然會經歷一個以點帶面的過程。這也是目前國家打造內地新開放平臺政策的目的,即在內地首先創造出一批能夠起到帶動作用的經濟區域,然后再帶動中西部地區的全面發展。這個邏輯跟我們在上面一節的分析是一致的,要改變東西部區域在經濟發展軟硬件條件方面的差距,在一個相對小的區域內首先實現是比較容易的。此外,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的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西部地區在我國整體生態環境中的屏障地位,使得這些地區的開發必然是一個集約發展的過程,要在自然承載力足夠的地方充分發展而不應該片面追求地理尺度上全方位的開發。而在一些公共服務提供成本過高的地方,對人口和經濟布局進行一定的重新合理布局是必要的,這就涉及到可持續國土空間開發的意義。
另外,從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來看,也不是所有東部的產業都會向中西部轉移,一些集聚效應較高的產業可能還會留在東部地區(比如金融業),一些污染嚴重的產業也不應該往自然承載力更弱的西部地區轉移。但同時,隨著全國經濟更加一體化,西部地區的一些特色產業將可以更好的利用全國市場而得到壯大(比如旅游業)。正是基于這兩點,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其將簡單重復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應該通過有序引導國內的產業梯度轉移,實現國家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小結
一個內部差距巨大的經濟體,其整體發展最終將會受制于這種內部不平衡的影響。對于中國來說,在未來,東西部地區收入的趨同將是一個大趨勢。中西部和東部之間收入和就業環境等方面差距的持續縮小也將是中國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趨同這并不意味著收入差距在可見的將來會完全消失。趨同的過程在中西部地區的大城市或者經濟密集區將表現得更為迅速。最后,中西部的開發并不是簡單地把東部的產業發展模式移植到西部,而是在東西部收入差距縮小背景下全國經濟版圖的重構,這需要我們在產業轉移和發展方面做出更多的引導。
(馮俊新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