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1日,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率領新四軍第二支隊全體指戰員,告別前來歡送的父老鄉親,告別可愛的故鄉,告別了曾經浴血奮戰的紅色土地,慷慨激昂,揮淚高唱“我們捍衛祖國,我們齊奔沙場,千年夙愿,如今得償……”的抗日戰歌,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奔赴蘇皖抗日前線的征途。
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后,留在閩西的共產黨員和革命人民,在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和方方、魏金水等同志領導下,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并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國民黨頑固派策劃了“閩西事變”,襲擊中共閩西特委和龍巖、永定縣委機關以及許多革命基點村,殺害黨員、干部和群眾百余人,搜捕群眾數百人。9月,中共閩西特委再次遭襲擊,特委書記王濤犧牲。在艱難的情況下,中共閩西地方黨組織領導人民開展了以“保田”為中心的一系列斗爭。同年冬,閩西黨組織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隱蔽精干”的方針,轉入地下活動,黨組織轉移上山隱蔽,開展生產自救運動。這時,根據國共和談協議,閩西黨組織雖然沒有保留武裝隊伍,但仍然緊緊地掌握武裝,在形勢最緊張時,讓軍事骨干去燒炭、開荒生產,與群眾一道生存下來,保存一點一滴力量,保存一人一槍。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中共閩粵邊委于1943年10月決定“恢復武裝自衛,解決經濟困難”,先后成立了閩西南武裝經濟工作總隊和分隊。1944年10月,成立“王濤支隊”,同年冬,又成立“康容支隊”,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反頑自衛斗爭,打擊了頑固派的囂張氣焰,發展壯大了革命力量,創建了游擊據點,為解放戰爭時期發動游擊戰爭作了準備。
抗戰勝利后,全面內戰爆發。閩西黨組織貫徹“爭取和平民主,實行分散發展”的方針,決定王濤支隊“以大隊為單位,分散活動”,執行鞏固老據點、開辟新據點和“添丁”(擴大隊伍)、“發財”(籌款解決給養)的任務。1947年6月,中共閩粵邊工委確定了“創造閩粵贛邊人民解放軍和解放區”的總任務,并創造性地制定了“先粵東后閩西南”的游擊戰爭方針,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游擊根據地。之后,閩西人民武裝隊伍閩粵贛邊總隊閩西支隊在永定成立,并勝利地開展游擊戰爭,發動群眾反“三征”(即征糧、征稅、征兵)斗爭,使隊伍不斷壯大。至1948年底,全支隊發展至650人。
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成立,由劉永生任司令員,魏金水任政委。閩西支隊改編為邊縱第七支隊。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渡長江。在南下大軍和邊縱主力以及地方武裝的強大攻勢下,閩西國民黨反動派迅速分化瓦解,一部分軍政人員率部起義。6月,閩粵贛邊縱閩西南聯合司令部在永定成立。7月,南逃的國民黨軍隊劉汝明、胡璉部竄犯閩西,閩粵贛邊區黨委立即領導邊縱、閩西南聯合司令部和各地武裝以及廣大群眾展開英勇斗爭,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迫使殘敵撤退。10月,閩西全境解放。
- 2011-04-25閩西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犧牲
- 2011-04-25閩西兒女在解放戰爭中的歷史貢獻
- 2011-04-24閩西是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的實踐基地
- 2011-04-23風展紅旗如畫——古田會議前后毛澤東在閩西創作的詩詞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