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中國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的“五是五不是”
www.shockplant.com?2012-03-13 16:03? ?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于3月11日上午9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多名政協委員就有關議題作大會發言。 [香港特區政府原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各位委員,我發言的題目是《中國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的“五是五不是”》。 一個社會當中,公民對慈善事業的捐助,是民心向背的反映,也是歸屬感的象征。 《尚書》中治國名言,“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放至社會慈善事業,意味著做慈善的人首先要有仁愛之心和高尚品德,才可以妥善利用社會財富,為社會締造多種的發展資源,令需要幫助的人得到有效的幫助,令國家和諧、人民歡樂。 但發展社會慈善事業,根本目的不在于賺錢,也不能夠賺錢,更不是為政府省錢,而是透過大型的勸捐和捐獻活動,凝聚全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金錢之外,還有愛心,更有文化。儒家以仁義為本,民間組織自發承擔慈善救濟的事業與工作,是中國的傳統,也符合中國現代社會的需要。 近30年來,中國民間社會團體增長快速,國人的慈善意識相應提升。然而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徹底暴露出中國慈善事業的不足與誤區。我以為,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應遵循“五是”與“五不是”原則: 一、社會慈善事業是“救濟式福利”,不是“權利式保障” “權利式保障”是一種基本人權,譬如糧食、房屋、教育、醫療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基本生存要素,屬于每一個國家公民都有權利享受的社會福利保障,必須要由政府負責,是政府行為。“救濟式福利”是出于人的同情心與同理心,向政府未能夠照顧、而又迫切需要被施以援手的弱勢社群進行拯救,保證其基本生活得到滿足,需要民間團體協助處理,是社會民間行為。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