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文化歷史名城——永安
2015-04-20 13:53:22??來源:永安市人民政府網 責任編輯:金婷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吉山萃園抗戰文化遺址 ? 永安,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作為福建省臨時省會,成為與重慶、桂林齊名的國統區三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烽火歲月中,在中國共產黨... 永安,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作為福建省臨時省會,成為與重慶、桂林齊名的國統區三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烽火歲月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隱蔽戰斗在永安的共產黨員、革命知識分子,愛國民主人士和臺灣同胞,團結合作,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為推動抗日救亡運動和繁榮東南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38年5月—1945年10月,在福建省省會內遷永安時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他們中有盧茅居、黎烈文、許欽文、董秋芳、邵荃麟、葛琴、章靳以、羊棗、王亞南、谷斯范、林舒謙等,形成了永安文化界的中堅力量。他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巧妙利用了國民黨福建省政府官辦或半官辦的文化陣地,開展各種抗日文化活動,為推動抗日救亡,實行民主政治,繁榮東南文化做出了極大貢獻。一向交通閉塞、文化落后的永安山城,此時不僅成為福建戰時的政治中心,而且成為我國東南半壁的文化人士薈萃之地,是抗戰時期國統區三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 抗戰時期,永安的出版發行事業非常興旺。有大小專業出版社近30家;編輯單位近20個。新聞通訊機構4家。文化學術團體40余個。共有《老百姓》、《中央日報》福建版、《人報》、《民主報》等12種報紙;《改進》、《現代青年》、《國際時事研究》、《臺灣研究季刊》等130種期刊;800多種專著在永安編輯出版,許多作品和專著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學術價值。郭沫若、馬寅初、巴金、羊棗等100多名著名作家、學者在永安進步刊物發表過作品。隨著出版事業的繁榮,帶動印刷和圖書發行業務蓬勃發展。抗戰期間,永安大小印刷所達20家,書店17家。 抗戰時期永安的戲劇活動特別活躍,尤其話劇運動盛況空前。戲劇團體有話劇團、評劇團、歌詠團等10多個。除定期在永安舉行公演和聯演外,還經常配合抗戰形勢,深入戰地、鄉村宣傳演出,足跡遍及八閩大地。 抗戰期間,永安的教育事業有很大的發展。省會遷至永安后,就新辦了省立永安中學、省立音樂專科學校(后改國立)、省立師范學校、省立農學院等多所中高等院校,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熱血青年到此學習。 永安抗戰文化活動貫穿于整個抗戰時期,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新聞、教育等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其出版物之多,作者陣容之大,內容之廣,戰斗性之強,斗爭之激烈,在東南各省可說是獨一無二。1945年7月,國民黨頑固派在永安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羊棗之獄”事件。羊棗在獄中被虐待致死,由此引發了國內外人士對國民黨當局的一片抗議浪潮,使得永安抗戰文化活動贏得了全國人民和國內外民主力量的強大聲援,在更大的范圍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為教育人民,團結人民,打擊敵人,推動抗戰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 時過六十多年后,這些當年的抗戰遺址目前還較完整的保存有省政府辦公地(現永安文廟),中國國民黨直屬臺灣黨部(文龍村土堡),省主席陳儀、劉建緒公館(吉山春谷齋,現春谷山莊),省教育廳(吉山“劉氏宗祠”),省立音樂專科學校(現吉山酒廠),省立永安中學(吉山“東方月”),省防疫大隊(吉山“萃園”)等20余處,且大部分集中在吉山村。吉山村位于永安城區西南郊5公里處。?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