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紅色文化的福建版圖:“閩東延安”續寫華章
2016-06-24 11:42:39?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鄭思楠 我來說兩句 |
在1935年—1937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中,粟裕、葉飛等還在閩東壽寧成立了中共閩浙邊省委。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閩東紅軍獨立師1300余名將士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由葉飛同志率領,揮師北上,在抗日前線和解放戰爭中英勇殺敵,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貢獻。 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游擊戰爭,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閩東蘇區的革命斗爭從未間斷,贏得了“23年紅旗不倒”的美譽。 脫貧致富 弱鳥先飛 “閩東是老區,有長期的斗爭歷程,也是一個閃光點。”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反復要求牢記和發揚老區革命精神。 從鎮區前往閩東蘇區革命紀念館的紅色旅游公路,全長11多公里、路寬9米,這條路連接以烈士馬立峰名字命名的立峰村至樓下等7個建制村,各村莊都散布著紅色遺跡。時下正是茶葉采摘,葡萄修剪、疏果的季節,田野上、果園里、茶園中,隨處可見村民勞作的身影。 這是一條紅色公路,更是一條百姓致富的康莊大道。 “這條紅色旅游公路始建于1958年,是周邊村民生產生活的交通要道,經三次改建,是柏柱洋人民脫貧致富追求小康生活的歷史見證。”溪柄鎮第一任黨委書記劉子康感慨地說。 上世紀80年代,當沿海地區以強勁的開放態勢迅猛發展時,閩東還是全國18個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柏柱洋當時紅色旅游公路還是一條砂石鋪的土路,習近平同志沿著這條路風塵仆仆來到柏柱洋,走村入戶,看望‘五老’,訪貧問苦,為百姓擺脫貧困想方設法。”劉子康回憶起當年向習近平同志匯報工作的情形,當聽到柏柱洋群眾發展“糧林牧蔗果、菇茶花菜筍”十大優勢農業項目,連續五年全區最早完成糧食征購任務時,習近平贊道:“老區人民覺悟高。”他一再要求老區建設要抓緊,解決貧困的辦法,就是要樹立志氣,扎扎實實地工作,在客觀條件不如別人的情況下,工作負荷要比別人大,吃苦流汗要比別人多,點子主意要比別人多,發展速度要比別人快,工作實績還要比別人大,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才能縮小這個差距,最后拉平這個差距。 柏柱洋人民牢記囑托,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激流勇進,發揮農業大鎮優勢,設立柏柱洋可持續農業發展綜合實驗區,建立立體養殖、食品加工、葡萄瓜果和茶葉栽培精制于一體的綜合體系,群眾收入節節攀升,農民人均收入從1988年的433元提升為2015年的1.65萬元,翻了30多倍。紅色旅游公路也完成三級跳,在省、寧德市和福安市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柏柱洋群眾在這條富民之路上越走越歡。 |
相關閱讀:
- [ 06-24]莊斌官:做祖國文化的代言人
- [ 06-24]鄭成功海商航路文化展在廈節目 仿古木質帆船吸睛
- [ 06-24]鋼琴詩人李云迪巴黎演奏 傳遞中國文化多次返場
- [ 06-24]福州是文化沙漠?且看6.25如何平反
- [ 06-24]“2016北京文化周”在臺灣登場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