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以來,福建積極響應,在出臺的《福建省“十三五”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全省要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樹立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推進旅游供給側改革,把福建打造成“全域生態旅游省”。通過二三年的實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全域生態旅游發展經驗,力爭到2020年,全域旅游省建設要取得重大進展,建成15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10個國家重點生態旅游目的地,在全域生態旅游建設中走在全國前列。
2016年10月福建省全域旅游工作推進會在泰寧召開。會議提出,要結合自身資源條件、發展階段、產業優勢發展全域旅游,把全域旅游與本地發展全局相結合、與產業跨界相融合、與提升綜合服務相銜接、與加強區域協同相銜接,實現“八個全”即旅游功能全域覆蓋、旅游產業全面融合、旅游要素全域配套、旅游設施全面提升、旅游營銷全方位推進、市場治理全省聯動、旅游改革全面創新、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全省各地尤其是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高度重視,積極開展創建行動,把發展全域生態旅游作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目前,全省已有24個市縣開展全域旅游創建工作(包括廈門、平潭、武夷山、泰寧、東山、永春、屏南、永定、連城、仙游、永泰、尤溪、武平、德化、建寧等15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集美、周寧、福鼎、邵武、南靖、華安、永安、建陽、城廂等9個省級全域旅游試點縣市),形成三級聯動、梯隊推進、點面覆蓋的發展格局。
為了加快推進全域生態旅游省建設,福建省旅游局適時組織開展了“全域生態旅游書記談”活動。福建省旅游局局長吳賢德表示,推進全域生態旅游是福建旅游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場變革,是推進旅游供給側改革的有效路徑,是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建設“全域生態旅游省”的目的,就是要貫徹《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和國家旅游局推進全域旅游的發展戰略,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全域旅游相結合,以全域旅游為載體,發揮福建生態優勢,凸顯生態特色,加快福建旅游轉型升級,吸引更多游客來福建享受清新環境、欣賞多彩的山水風光、領略八閩文化,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做出貢獻。
在《中國旅游報》開辟專版,讓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的一把手聯系實際談創建,意在強化發展理念創新,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把全域生態旅游省創建工作引向深入。
打造國際旅游海島實現全域景區化
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書記 張兆民
去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方案》,明確平潭國際旅游島定位為“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海島生態旅游示范區、兩岸同胞共同家園、對外開放重要窗口”,提出“突出開放、生態、智慧特色,加快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實現全島‘設施景觀化、建筑遺產化、全域景區化’”。為此,全區結合國際旅游島建設,統籌全區資源,全面推進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全區共接待游客289.56萬人次,同比增長25.17%,旅游總收入10.96億元,同比增長66.31%。
創新體制機制實行多規合一
2016年12月7日,福建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方案的實施意見》,全省上下共同支持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省長于偉國在會上明確指出,支持平潭設立旅游發展委員會。我區近期著力完善旅游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已成立區風景區與旅游執法支隊,加掛區旅游質量監督所牌子。
同時,啟動編制全域旅游規劃。編制完成《平潭國際旅游島發展規劃》,將盡快召開評審會;《海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2016-2030》已通過住建部審查;編制《平潭國際旅游島旅游標準化發展規劃(2016-2020)》,近期將組織專家評審,正式出臺實施。編制完成《平潭綜合實驗區智慧旅游規劃》初稿。
為了推進全域生態化、景區化,我區正在積極編制《平潭綜合實驗區綠地系統規劃》《平潭綜合實驗區綠道網規劃》《平潭綜合實驗區景觀風貌專項規劃》,啟動翠園公園、玉井公園等城市公園建設,建成竹嶼湖公園;引進臺灣民宿發展經驗,出臺《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民宿扶持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優化服務促進民宿產業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等優惠政策,第一批重點推動北港、國彩、白沙、白勝等6個村莊民宿建設,其中投入800萬元重點支持北港文創村發展,目前各村落已設立民宿100余棟,形成兩岸青年旅社、石厝人家、石頭會唱歌、老柴咖啡等石頭厝品牌,初具規模。
完善全域配套推動產業聯動
近年來,平潭著力完善全域旅游服務配套,加快旅游交通建設,加快島內“一環兩縱三橫”干線路網建設,健全島內交通網絡;加快推進石牌洋、將軍山、仙人井等景區接線道路建設,將軍山景區道路已建成通車;推動離島交通體系建設(陸島交通碼頭),其中石牌洋、錢便澳碼頭已開工建設,預計2017年底主體建成。
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積極開展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擁有3A級旅游景區兩家,正在指導海壇古城創建4A級旅游景區;完善景區配套設施,壇南灣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項目一期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壇南灣旅游集散中心年底前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2015年新建旅游廁所15座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2016年新建8座旅游廁所;增設旅游標牌標識;設立澳前臺灣小鎮、海壇古城等游客服務中心;成立平潭智慧島管理指揮服務中心,為旅游購物、餐飲服務、汽車租賃等業務提供平臺和數據支持;積極推進全區“一張網”信息歸集工作,與行政審批、綜合執法等部門強化信息交換、共享,接收市場主體行政許可、處罰信息3800條,確保旅游市場健康有序,推動旅游治理全域覆蓋。
同時,積極推動旅游產業全域聯動,出臺《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九條措施》,每年安排旅游發展專項資金1億元,優先支持重大旅游項目;策劃生成《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重點項目(2016-2025)》130多個,總投資近3000億元,涵蓋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產業鏈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對臺對外項目、公共服務項目等五大類;加快發展“旅游+購物”,平潭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自2014年6月開業以來,已簽約入駐商戶294家,累計銷售額近15億元,累計接待游客68萬人次;大力發展“旅游+海洋”,海壇灣成功獲批國家海洋公園,啟動金井郵輪碼頭規劃和無居民海島開發論證工作;培育“旅游+互聯網”產業,引導鼓勵俠客旅游眾創空間發展,以點帶面,形成“旅游+互聯網”聯動局面,形成一批融合旅游元素的互聯網創客基地。
推動旅游全民共建共享
在打造全域旅游的過程中,平潭積極吸引臺胞參與建設。率先對臺開放建筑、旅游、醫療等行業,現已有5家臺資旅行社在平潭執業;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進文明旅游宣傳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選聘“旅游服務質量社會監督員”,對旅行社、景區、旅游從業人員以及旅游主管部門進行監督;組織旅游志愿服務,全年共組織以優化全域旅游環境為主題的“守護平潭藍,千人藍絲帶”凈灘、大型熒光夜跑、“平潭藍”音樂節志愿活動50余場次,吸引全民參與,共建旅游環境;向區直各部門、旅游協會、文創協會、旅游企業分發旅游宣傳產品十萬余件,部門聯動,通過招商推介、外事活動、交流聯誼等共同宣傳平潭國際旅游島,形成旅游共享大格局,全力打造“清新福建·平潭藍”旅游品牌。
發揮生態優勢做足全域旅游文章
永泰縣委書記陳斌
發展全域旅游,是永泰著眼于未來發展的客觀需要而做出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現代人的旅游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駕游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這就要求旅游業要跳出原有單一的景區(點)、飯店、賓館的格局,站在全域旅游的高度去謀劃發展、去推動永泰旅游,才能順應新時期旅游發展的要求。
近年來,永泰縣積極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促進景區(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建設旅游強縣。2017年,將作為永泰縣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開局之年,加強軟件、硬件建設,推進全域旅游共建、共享,堅持“全景式打造、全產業融合、全方位提升、全社會參與”的發展思路,舉全縣之力推動,做足生態大文章,爭當全域旅游排頭兵。
科學謀劃全域旅游大格局
永泰縣發展旅游起步較早。上世紀90年代,永泰縣委、縣政府就敏銳地發現旅游業商機。1996年,永泰縣委提出“旅游興縣”的發展戰略,此后20年間,歷屆永泰縣委、縣政府與時俱進,相繼提出了“建設福州后花園”“創建全國優秀旅游縣”和“最佳旅游目的地”等旅游發展定位。新一屆縣委到位后,我們又根據最新發展實際,提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構想,2016年11月,永泰縣獲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更加堅定了我們發展全域旅游的決心。
永泰將縣域按景區建設,將縣城和鎮鄉村按景點開發管理,構建“一城兩鎮一山兩線”全域旅游空間格局。“一城”,即將山水、休閑融入城市性格,打造體驗式的山水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城市。“兩鎮”,即推動嵩口歷史文化名鎮保護開發,打造葛嶺特色旅游風情小鎮。“一山”,即以中國云頂景區深入開發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為龍頭,融合天門山、赤壁等景區,開展青云山片區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打造大青云山景區。“兩線”,即以環大樟溪自行車道和古村落、古莊寨保護開發為抓手,發展戶外騎行、登山穿越、人文體驗等新型旅游,打造運動休閑旅游精品線路和莊寨人文旅游精品線路。
同時,以點帶面促線,打造全域景區。點即建設精品景點,重點要發展葛嶺大型文化旅游綜合項目,建設極地海洋世界、大型游樂場、自然博物館等旅游文化項目,打造永泰文化旅游重磅產品和海西旅游新地標;建設東方園林全域旅游項目,發展游客服務集散中心、生態景觀廊道、精品度假區、特色莊園、風情小鎮、傳統村落和古莊寨于一體的旅游新業態;加快千年古渡口、古鎮區等建設,創建嵩口特色旅游小鎮;對接日本極樂湯,整合葛嶺赤壁、梧桐湯埕等溫泉資源,做好精品溫泉文章。面,即美麗鄉村建設和傳統村落、古莊寨保護發展。重點推動同安福寨文化開發和省、市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線,即把點與面串起來,聯線成片、有序推進,把美麗鄉村由“盆景”變成全域旅游的“風景線”。
借力“旅游+”推動產業融合
充分發揮“旅游+”綜合帶動功能,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推進“旅游+休閑農業”,依托美麗鄉村,鼓勵建設農業莊園、家庭農場、農業公園,開發農事體驗等鄉村休閑旅游產品,打造美麗經濟。推進“旅游+文化”,大力挖掘三狀元科舉文化、張圣君民間信仰文化、莊寨農耕民俗文化,辦好溫泉論壇、李梅文化節、永泰民俗節,打造精品文化旅游路線。推進“旅游+養老養生”,大力開發溫泉、莊寨和傳統村落資源,建設溫泉療養基地、鄉村博物館、鄉村民宿客棧,發展候鳥式養老養生,吸引大批候鳥族來永泰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受農家樂。推進“旅游+藝術創意”,積極與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遺產分會、閩江大學、藝術團體等合作建立攝影、寫生、影視基地,開發一批藝術村落;探索發展農文創產業。推進“旅游+購物”,研發提升具有永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文創紀念品,培育一批“名店”和“老字號”品牌,建設旅游商品購物一條街。推進“旅游+扶貧”,全力扶持8個國家旅游扶貧重點村發展。
創新發展實現全域共建共享
調動全縣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實現全社會參與推動全域旅游全新事業。一是完善旅游管理體制。成立旅游工作委員會,由縣委書記任主任,縣長任第一副主任;加強青云山管委會,探索組建界竹口庫區管委會;成立全域旅游專家咨詢委員會,優化旅游決策;成立旅游協會。
同時,加強全域旅游軟體建設。完善縣鄉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全域旅游規劃。制訂出臺《全域旅游推進工作方案》,建立全域旅游項目建設清單。出臺加快全域旅游發展意見,制訂扶持政策。加強全域旅游體制機制、扶持政策、營銷模式、服務體系等創新,構建支撐全域旅游發展的制度體系;組建大樟實業公司,做大做強旅游總公司,設立全域旅游發展基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旅游開發;建立旅游綜合執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旅游市場監管。謀劃組建旅游職業學校,培養旅游專業人才。積極創建省級旅游標準化試點縣工作,做好鄉村旅游集鎮、鄉村旅游特色示范村和精品示范點申報工作。
永泰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只能發展適合生態稟賦的產業。因此,要實現永泰未來加快發展,就是通過發展全域旅游,提升旅游業綜合帶動功能,使旅游業真正成為帶動永泰發展的支柱產業。通過共建全域旅游,改變旅游業受益面窄的不合理局面,讓發展旅游業成為永泰人民共同的事業,使永泰人民能夠共享全域旅游帶來的成果,實現脫貧致富、全面小康。
多措并舉合力打造全域旅游樣板
龍巖市委常委、永定區委書記 王金福
龍巖市永定區歷來高度重視旅游產業發展,始終堅持以“全域發展”理念推動旅游產業的規劃建設、產品創新、市場營銷等工作。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永定區將把全域旅游作為落實新發展理念、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有效抓手,深入實施“文旅興區”戰略,通過規劃引領、設施完善、產品創新、機制健全等措施,傾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樣本。
突出規劃引領
近年來,永定區著眼全域“一盤棋”發展目標,依托世界級旅游名片——永定客家土樓的影響力,把整個行政區域當作知名旅游目的地來規劃和打造。樹立“大旅游”“大景區”的發展理念,將旅游產業培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新型城鎮化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建設規劃以及三次產業發展規劃相銜接、相融合,實現“多規合一”,使全域旅游規劃成為整合各方資源、資金和力量的重要抓手。
加強頂層設計,主動對接“三帶三核四片區”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布局,立足東部土樓和西部龍湖等特色優勢,主打“世遺土樓、客家文化、健康養生、水上休閑”四大品牌,形成“一核兩翼、東樓西湖、全域發展”的文旅產業發展格局。
加強“原生態”保護,嚴格做好景區周邊、旅游特色小鎮、旅游公路沿線格調控制、風貌控制、綠地控制工作,保護好客家鄉村風貌,守護好珍貴歷史遺存。加強資源整合,積極做好串點、連線文章,通過旅游公路和旅游線路,把分散的景區(點)和旅游要素資源串成線、集成團、連成面,實現設施、要素、功能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
增加產品供給
近年來,永定積極推動業態融合,充分發揮旅游產業的拉動、融合、催化、集成作用,推動旅游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有機結合,實現旅游產業的全域輻射帶動。
大力整合土樓世遺、客家文化、健康養生和水上休閑等多種旅游資源要素,推動文化旅游與休閑度假、客家美食、民俗演藝、研學教育、運動養生、珠寶文化等創新融合發展,不斷拓展旅游產品新領域,發展旅游新業態,培育旅游消費新熱點,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深入實施“文化進土樓”工程,有序引導“文化駐進土樓、商業退出土樓”,并按照“一樓一特色、一樓一主題、一樓一景致”的發展思路,打造一批文化類、家訓類、非遺類、民俗類主題特色土樓,差異化開發富有客家土樓文化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提升土樓文化內涵,增強土樓旅游的參與性和互動性。
針對當前旅游產品供給不足的現狀,永定區以土樓5A級旅游景區整治提升為契機,持續深化旅游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景區景點為重點,精心策劃好世遺土樓游、休閑觀光游、民俗體驗游、美麗鄉村游、紅色遺址游、溫泉養生游等產品,集中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景點和線路。通過深入挖掘、精心謀劃、強化包裝,做精山水永定、文化永定、養生永定、美食永定、鄉味永定等“名片”產品,提升永定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尤其是抓住生產和銷售兩大關鍵環節,針對不同的大眾消費需求,開發拓展多樣化、個性化、常態化旅游產品供給,補齊旅游商業街區、特色購物體驗中心、美食中心、實景演出項目等短板,提升游客消費水平。
創新體制機制
圍繞適應全域旅游發展新形勢,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力度,注重從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群眾參與三個層面共同推進綜合改革,構建全域旅游新體制和工作格局。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組建全域旅游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立旅游發展委員會,統籌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工作;加大旅游市場監管整治力度,強化各部門、各行業協調聯動,出狠招、下重拳整治野導、商業攤點不規范等問題,不斷優化旅游環境。
積極推動區域旅游合作,打造跨區、跨市、跨省旅游精品線路,建立健全區域聯動、信息互通、線路互推、客源互送的區域旅游協作新機制。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深化國有旅游企業改革,組建國有文旅集團,實行土樓景區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三權”分離,提升企業經營自主權和市場化水平,推動永定旅游從政府辦旅游向社會辦旅游轉變。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用特色資源、特殊政策引進實力客商,加快建設一批投資大、帶動力強、有特色吸引力的旅游項目,提升全域旅游接待服務能力;鼓勵涉旅企業建立旅游聯盟,運用大數據分析、了解和把握群眾旅游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開展精準營銷,提供針對性、適應性、靈活性產品供給和服務供給,引導、創造和拉動新的消費需求。充分發揮旅游富民作用,建立健全旅游共建共享機制,動員廣大群眾參與景區管理和服務,樹立主人翁意識,主動參與到旅游管理服務中來,提升全域旅游服務質量,提高游客滿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