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僑到英雄,追尋李林烈士的生命印跡
2025-04-21 16:37:41? ?來源: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責任編輯:郭曉楷 我來說兩句 |
追尋烈士來時路,重溫巾幗英雄心。清晨的陽光透過薄霧,灑在福建漳州這座靜謐小城。4月14日至15日,我隨央視專題片攝制組,先后走訪漳州薌城區、龍海區、高新區等地,通過遺物再現、親人回憶和故地重游的方式,觸摸這位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的貞德”的華僑抗日女英雄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我們應該慶幸身處和平年代,但這份安寧是千千萬萬如李林烈士般的英雄換來的。今年是李林烈士犧牲85周年,恰逢抗戰勝利80周年,在宣揚李林事跡、傳承紅色基因的道路上,我始終不敢懈怠,竭力以筆墨書寫英雄故事,讓更多黨員干部、師生了解她的精神,學習她的品格。 在李林出生地——薌城區塔口庵,李林烈士研究專家陳忠杰指著一處老宅說:“這是李林幼年生活過的地方。”李林的外甥周文盛是位熱忱的老人,多次接觸中,他的開朗與李林的性格頗為相似。3月31日,漳州市“誦讀紅色經典,傳承英烈精神”活動中,周文盛含淚朗讀李林那封未寄出的家書,提及姨媽時,眼中總泛著淚光。 在薌城區浦南中學,一場特殊班會上,學生們正探討如何踐行李林的愛國精神。戴眼鏡的男生起身發言:“李林姐姐放棄優越生活回國抗日,我們也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掌聲響徹教室。龍溪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漳州高新區古縣中學,這些學校常常開展活動,紅色基因在年輕一代中生根,令人欣慰。 漳州英雄烈士事跡展廳內,工作人員正要介紹李林的革命烈士證明書,我輕聲提醒:“捐贈證書時我在場。”但凝視證書時,眼前仍浮現24歲的她——懷有三月身孕,率騎兵在山西平魯與日寇血戰,彈盡之際將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閩南(漳州)革命歷史展覽館、龍海李林事跡陳列館中,她的故事被我反復謄寫進記憶。 “這是姑姑在集美中學讀書時用過的筆筒,她最愛寫字。”龍海區石碼街道,我第一次見到李林的侄女李舟玲,她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個壽山石筆筒。筆筒表面光滑,背面刻著“李秀若用之,置于一九三一年二月”。接過筆筒的瞬間,我仿佛觸到李林伏案疾書的溫度。李舟玲回憶,“李林文采飛揚且熱愛運動,這筆筒或許見證過她書寫抗日檄文的日夜。” “王縣長,來信已收……若無法接頭,可趁敵兵力空虛行動……”犧牲前夜,李林仍在部署作戰。信箋字跡遒勁,我驚嘆這位華僑女杰竟有如此軍事韜略,實屬罕見。 “我與李林農歷同日出生,宣傳她的事跡成了我的一項人生使命。”閩南師范大學薌濤劇社指導教師、編劇吳浩宇為創作話劇《華僑抗日女英雄李林》,踏訪閩晉兩地,最終推出震撼人心的抗日劇目,在軍營、學校、農村、學校等累計線上線下演出近百場。 福建、上海、北平(北京)、山西……李林短暫的一生輾轉于戰斗與成長之間。行程尾聲,我們來到漳州中山公園。抗戰時期,薌潮劇社曾在此演出救亡話劇;如今綠蔭下,幾位老人正帶孩子閱讀李林事跡展板。 “英雄從未遠去,”央視編導感嘆。85年前的今天,24歲的李林用生命踐行了“甘愿征戰血染衣”的誓言;80年后的今天,李林的精神仍在守護這片山河。夕陽中,我們仿佛看見那個短發男裝、笑容燦爛的華僑少女,正大步邁向深愛的祖國山河。 【人物簡介】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生于福建漳州,幼年僑居印尼。1929年隨養母回國,1938年率部轉戰綏南晉北抗擊日偽軍,屢建奇功。1940年4月26日,為掩護機關和群眾突圍,懷有身孕的她率騎兵排激戰日寇,于山西平魯壯烈殉國,年僅24歲。2009年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及“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錄”,其名鐫刻于中共一大會址緬懷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