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教育部于7月初公布的今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已達68%的質疑還未消散,一則大學生發現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就業”的帖子,在網上風傳。“被就業”,迅速成為繼“被自殺”、“被自愿”之后的流行新詞。
2006年11月,教育部新聞發布會發布消息:針對個別高校確實存在就業率“摻水”、造假,或者沒有就業就不予頒發畢業證書的現象,教育部已下定決心,在高校教學評估中加大違規查處力度,對就業率造假者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實行“一票否決”。而在做出這一決定之前,教育部已經設立就業率舉報電話,接受社會監督,防止高校就業率“注水”現象出現。
教育部的態度是堅決的。可令人不解的是,這幾年就業率造假的消息沸沸揚揚,但被查處的高校卻少有聽聞。
人們有理由懷疑,教育部門其實是不會嚴格查處高校的就業率造假行為的,因為就利益關系而言,教育部其實也希望有高就業率,這樣可以表明自己的就業工作做得好、高等教育辦得好。大學的高就業率,不是在為教育部可以公布的就業率做貢獻嗎?
是用虛報出來的數據,來表明業已取得的“就業工作成效”,還是用真實的就業數據,來系統反思教育、就業中存在的問題,以探索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戰略,這是對教育部門的考驗。前者會營造一時的繁榮景象,但卻會掩蓋嚴重的教育問題與就業問題,影響正確的教育決策和就業政策,延誤教育問題和就業問題的真正解決;后者會讓真正的就業現實得以呈現,數據不好看,但卻直面了客觀存在的教育問題和就業問題,是務實與負責的態度。
哪種選擇會得到老百姓的認同,這是不言而喻的。從目前的輿論看,人們不愿意接受虛假的高就業率,而愿意共同面對現實困難。誰也不愿意生活在虛假的世界畫餅充饑,更何況教育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說謊的教育者能培養出誠信的受教育者嗎?而且,統計就業率的本意,不是宣揚學校的辦學成績、管理者的管理效率,而是作為評價教育與就業的一種指標,是教育和就業進行調整的一方面依據。
如何處理眼下這起事件,我們拭目以待。假使不了了之,那么,由政府和高校主導的就業率將不再有人相信。其帶來的不是教育的和諧,而是教育的公信力受損,以及一系列脫離實際的教育政策和就業政策。當然,從利益回避看,就業情況本就不應由高校自行統計,然后上報教育部門,而應該有權威的社會中介機構跟蹤調查一所學校的畢業生的畢業就業真實情況。
![]() ![]() |
- 2009-07-18“被就業”不只是學生的尷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