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就業是否個別情況空口無憑
針對一些高校為提高就業率而產生的“被就業”現象,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27日回應說,教育部對高校出現就業率統計誤差實行一票否決制。她表示,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率統計數據是認真準確的,據教育部的了解,“被就業”的問題只是個別情況。(7月28日《新京報》)
僅靠空口無憑的想當然,顯然沒有說服力,關鍵還得拿出經過嚴格調查、具有足夠公信力的數據來說話——比如,“個別情況”的量化數據具體究竟是多少——是1%的“個別”,還是10%的“個別”?
依據民間機構——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公司于2009年7月1日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6月底,應屆本科生的簽約率僅為40%,高職高專學生簽約率為33%。”對比教育部此前公布的68%的就業率數據,懸殊之大無疑令人瞠目。(7月9日 財經網)
事實上,就“被就業”的基本造假方式、過程而論,教育管理部門若當真想弄清楚高校報上來的就業率數據到底有多大水分,并不是一件多難的事——只需繞過高校,直接通過高校畢業生去具體調查核實一下,看看究竟有多少大學暗中實行了“不簽就業協議便扣發畢業證”等潛規則,便能大致做到心中有數。
而教育管理部門之所以沒有這么去做,或者看上去似乎沒有這么去做,卻堅持咬定“‘被就業’屬個別情況”的結論,那只能說明,他們并沒有這么去做的熱情和動力。眾所周知,在現實中,就業率是直接牽系著高校及其管理部門眾多重大切身利益的一項政績數據。據統計,目前,高校與畢業生就業率掛鉤的利益指標多達18項,如招生指標、專業設置、高校評估、經費核撥、新增學位點審核等。
就業率數據之所以被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門追捧,甚至不惜以“被就業”手段來制造它,是基于主觀的自我利益需要就業率“可以有”這么高。這種情況下,不能不正視“被就業”的存在。
![]() ![]() |
相關新聞
- 2009-07-29“被增長”與“被就業”的統計迷宮
- 2009-07-28“被就業”:學生不簽“三方協議”不給畢業證?
- 2009-07-28“被就業”忽悠了誰?“虛假就業率”真實存在
- 2009-07-28教育部:高校評估發現“被就業”將被一票否決
- 2009-07-28被就業事件當事人稱校方部分說法不實
- 2009-07-27被就業不過是數字游戲的一種
- 2009-07-27被就業曝出了高校的什么秘密
- 2009-07-27造假就業協議調查:"被就業"是這樣發生的
- 2009-07-24高校不應成“被就業”的替罪羊
- 2009-07-23“被就業”發帖者稱遭輔導員威脅 要其別胡說
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