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種社會保障模式,讓失獨家庭老有所養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養老困境、經濟困頓和精神疾患等問題在幾乎所有的失獨家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對于失獨家庭來說,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養老。”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協副主席林方略進一步建議,在社會養老上,對失獨家庭實行優惠照顧,比如在就醫時,床位優先供給,要減免部分醫藥費。
民進中央在《關于高度關注“失獨”者的提案》中也提出,為失獨家庭提供多樣化養老服務:對不能自理的失獨者照顧入住敬老院;對生活能夠自理的失獨者,由街道、社區定期上門走訪服務;對部分喪失勞動能力或完全失去勞動能力者,由政府出資為其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而據記者了解,早在2007年,國家人口計生委、財政部聯合在全國開展了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試點工作,并逐步在全國鋪開,但目前各地標準不一。笛兒媽告訴記者,她現在每月能拿到135元的扶助金。
一直關注人口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王名在自己的微博上曬出提案,建議建立救助“失獨”家庭的國家基金。
而楊建德委員則提出引入保險模式,由政府每年為失獨家庭購買一定金額的綜合或專項保險,當被保險人到達一定年齡或發生狀況時,可從保險公司獲取一定的經濟補償。同時,調整現有計劃生育獨生子女補助政策,將對獨生子女的補貼轉化為獨生子女保險,當發生獨生子女意外身故、重大疾病等情形時由保險公司進行理賠。
發揮社會組織作用,讓失獨家庭失獨不失心
3月10日,星期日,北京豐臺和光里社區服務站,一場有關老年健康的講座正在進行,臺下幾位聽眾一邊做著記錄,一邊低聲攀談著,彼此熟悉而親近。
服務站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樣的講座和聚會每周六、周日都會舉行,而講座的聽眾全部來自于失獨家庭,“她們都是失獨母親。”
是什么讓失獨母親走出失獨的陰影,重新回歸社會?
“我們失去了唯一的孩子,生活也因此徹底改變。”采訪中,記者的耳邊不時響起這句話。
笛兒媽告訴記者,在女兒出事后的第一時間,她選擇了逃離:搬離了原住處,換了新的手機號,甚至中斷了與之前同事朋友的聯系,笛兒媽說,她與外界的聯系曾經就是一個QQ群——一個失獨家庭自己的“群”,一個拒絕失獨家庭之外的網友加入的“群”。
而今天,“社會的鼓勵與支持”讓笛兒媽和社區服務站的失獨母親們邁出了回歸社會第一步。
據介紹,和光里社區服務站只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實施的“失獨母親幫扶計劃”公益項目中的一小部分。該項目以村居和社區為依托,通過采取心靈疏療、康復保健多種方式,為失獨母親提供精神關懷、養老服務、貧困救助等多方面的關愛。
“公益機構等社會組織在配合政府做好關愛失獨家庭工作方面,具有獨特的工作優勢,特別是在建立失獨家庭關懷扶助應急服務平臺、開展精神撫慰等方面,更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甄硯委員認為,政府應在公益機構等社會組織參與失獨家庭幫扶時,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在資金上予以支持。
- 2013-03-07龍巖將加大計生投入 失獨家庭每年再獲五千補助
- 2013-03-03我國失獨家庭達百萬 教育部:考研泄題信息已公開
- 2013-03-03我國年增“失獨家庭”7.6萬個 總數達100萬個
- 2013-02-17失獨家庭需要的不僅是“政府供養
- 2013-02-16中國失獨家庭將達千萬 民政部:失獨老人政府養
- 2013-02-01永春縣婦聯到東關鎮開展慰問失獨家庭活動